镜头回放
5岁的佳佳最近迷上了看图画书,在幼儿园看,在家里也看,不仅爱看,还爱讲。她看完一个故事就要给爸爸妈妈讲一遍:“从前,有三只小猪,然后,有一天,它们的妈妈要出门了,告诉它们,那个,不要随便给别人开门,然后,妈妈就走了。然后,这个时候,一只大灰狼来了,它想吃掉小猪,然后……”听了一会儿,爸爸妈妈就听出问题了:这一段话里的“然后”也太多了吧?能不能少说点“然后”,多用点别的连词呢?
仔细一想,其实我们成人在言语交流中也会频繁使用“然后”。我们为什么要说那么多的“然后”呢?“然后”真的只是代表我们在使用连词吗?
日常交流需要停顿
虽然在日常交流中,我们说的话听起来是连续的,但实际上在多达一半的时间里我们的交流是无声的,这里面就包括时长大约在200~2500毫秒的停顿。停顿是言语交流中一种非常普遍的韵律现象,它是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在声音上的间歇。为什么日常交流中需要停顿呢?
第一是生理上的需要。停顿可以让说者补充气流动力,也就是我们说的“喘口气儿”。没有停顿的连续言语就好像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大段话,说话的人万分痛苦,听起来也让人倍感压力。
第二,是心理上的需要。停顿为说者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在大脑中计划要表达的信息,听者此时也了解到了说者的心理状态,清楚说者目前暂时存在表达上的困难。听者在等待说者继续时,可能会推断说者出现问题的原因,预测说者接下来要说的话,并为之做好准备。
因此,从表面上看,话语间的停顿打断了双方的交流,“浪费”了说者和听者的时间,殊不知停顿是一个重要的言语交流策略,反映了说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也强调了说者的思想或言语意图。
日常交流中会有哪些停顿
一说到停顿,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停下来不再说话。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用到其他多种停顿。Maclay和Osgood根据人们言语产生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将停顿分为以下五类。
①生理停顿。指因为某种生理现象而造成的停顿。例如在说话过程中的打哈欠、咳嗽、吸鼻涕、笑等。
②有声停顿。也叫填充停顿,是指使用与讲述内容无关的一些填充词来填补停顿的时间,比如“嗯”“那个”“然后”。其中“嗯”是最具代表性的停顿之一。上面例子中的佳佳在讲故事时所说的“然后”就是填充停顿的一种。
③修正停顿。是指说话过程因为纠正错误造成的停顿。在英语语境下,这种修正可以是语法上的、语音上的、词汇上的,也可以是重音上的等等。
④重复停顿。是指说者在交流中重复同一个语言结构的停顿。如重复短语、单个词,甚至是一个音节。
⑤无声停顿。指说话过程中没有声音的话语间歇,停顿前后的话语内容连贯,既没有重复,也没有修正。这是我们最容易理解的一种停顿类型。
儿童对停顿的理解和使用
小朋友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觉察到言语过程中的话语间歇,如停顿。研究发现,3岁儿童就已经能够听出与成人交流中的话语间隔。如果间隔时间过长,儿童就会将这种间隔理解为对方没有回应。
儿童从3岁开始就已经理解了停顿的用途,并试着在交流中使用停顿。例如3岁说英语的儿童就已经明白“um”和“uh”这两个填充停顿的用途。在他们讲故事的过程中,这两种填充停顿的时间比其他类型的停顿时间更长。此外,在看图讲故事时,孩子一旦选择和搜索词汇时,就会倾向于使用无声停顿,且男孩的无声停顿时间要比女孩的时间长。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使用重复停顿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说明,年龄较大的儿童在说每句话之前都能充分地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而年龄较小的儿童做不到这一点。这也进一步说明,儿童的言语计划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
整体来看,年龄越小的儿童使用无声或填充停顿的频率越高,停顿的持续时间也越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使用无声或填充停顿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话语的长度会逐渐增加,从而使儿童的话语变得越来越流利。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儿童在7~9岁时,会频繁地使用填充停顿。这说明儿童为了减少言语产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已经开始主动地采取言语计划策略,并能够熟练地运用。
主动使用停顿是发展中的进步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言语过程中的这些停顿理解为言语产生中出现的问题,试图否定它们,甚至希望孩子在说话时把这些“多余”的部分全部去掉。
但实际上,一种或多种停顿类型的使用恰恰证明了小朋友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说话者。一开始,由于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局限,小朋友往往会更多地使用无声停顿,且停顿的时间过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意识到,如果停顿的时间过长,自己就不能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于是他们开始逐渐缩短无声停顿的时间,并开始频繁使用填充停顿、重复停顿或修正停顿等不同的停顿方式,以此告诉倾听者,自己要说的还没有说完,希望对方能接着听下去。这种改变其实反映了儿童言语计划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标志着儿童向成熟的说话者又迈进了一大步。
所以,下次孩子在讲故事的时候如果又说了“然后”“那个”“嗯……”,不用担心孩子表达不流利,也不用刻意去纠正他,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己的思想,大胆地表达吧!